宜昌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提质培优实施方案

发布时间:2021-09-01 人气:729 作者:超级管理员

宜昌城市职业技术学校提质培优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内涵发展水平,助力宜昌市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新高地,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2021年宜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等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现制定学校创新发展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九大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对照《《2021年宜昌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工作要点》,把握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聚焦具体问题,以促进就业和适应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力“提质培优、增值赋能”,努力打造可复制的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

二、发展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党建引领下的“校企协同”思想政治育人模式,完善“343”立体德育体系,加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建章立制,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加快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学校文化建设,创建优质中职教育品牌;打造职教高考人才培养高地,完善适合性教育体系,实现学生分类培养;深化“463”职场导学教学改革,提升学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建成高水平专业群;推进产教研用深度融合,优化“定岗轮调、工学一体”递进式“双元”育人模式,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深化职业教育与培训模式,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完善标准引领、校企联动下的“梯度式”师资建设模式,打造德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具体目标及任务

(一)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加强“三全育人”思想政治工作

1.加强党对职业教育的全面领导,深化党建引领下的“校企协同、理实交融”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健全学校组织体系,把从严治党落实到学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针对学生实习期间思政教育跟不上等薄弱环节,建立在企业党委(党组)和学校党委双重指导下的带队教师临时党支部,加强对跟岗实习师生的思政教育;坚持课程思政,加强对课堂教学的建设管理,充分发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健全思政课堂教学管理办法,鼓励教师结合课程及专业特点渗透思政教育;上好思政课程,开展丰富多样的主题活动,丰富思政教育形式,提升思政教育效果。

2.完善“343”立体德育体系。积极推行“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实施新时代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提升行动计划,提高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精准性和实效性,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企业四位一体的多元互动育人体系。强化养成教育,普及传统文化教育、革命教育、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学生品德修养,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

3.健全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从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艺体素养、职业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对学生三年学习生活进行评价,形成综合素质评价报告,并通过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创新学生评价机制,引导教师树立科学的人才观、质量观,既关注技术技能培养、又关注人文素养教育,为学生成长成才和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企事业单位选人用人和高等学校招生录取提供真实可信的参考依据。

(二)建章立制,完善学校管理机制

4.依法自主办学,继续深化管理机制改革。全面加强学校安全,实行党政同责,一岗三责,建立教职工与学生全员包保责任制。完善制度建设,加大全员绩效考核力度,确保学校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科学的办学理念凝聚广大师生的价值追求和共同愿景,不断提高办学品位和文化品位。

5.加强与初中学校合作,实施职业启蒙教育。依托学校专业教学资源和创客中心,针对初中生实施职业生涯、职业启蒙教育,创新职业体验课程,实现综合实践劳动课与职业教育融合。

6.推进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完善学校教学诊断与改进系统,将ISO质量管理体系与教学诊断与改进工作结合,推动学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三)推进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提升人才培养层次

7.推进长学制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机制。进一步扩大优质中职校五年一贯制、中职与高职“3+2”、技能高考规模。

8.建立中高职院校教师成长共同体。针对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定期组织合作院校教师之间进行研讨,并制定有效地教学策略,定期组织教师到高校挂职培训,努力提升中高职一体化办学水平。

9.加强技能高考培养。针对技能高考改革,强化专业技能训练,夯实文化课基础,每年本科上线占技能高考人数的20%以上。

(四)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高水平专业群建设

10.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深化“463”职场导学教学模式改革。根据教育教学新要求,对“463”职场导学教学模式进行改革创新。加强晨会课管理与教学内容改革,实现晨会课德育教育功能;参与校企“双元”合作开发省级规划教材建设,本着从岗位出发、以能力为本位的思路,对接最新职业标准、行业标准和岗位规范,紧贴岗位实际工作过程,调整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从确定逻辑主线的职业维度、确定内容的知识维度、确定学习要素的学习维度三个维度进行“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争取到2022年,学校各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完成活页式、工作手册式转变;推广项目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工作过程导向教学,广泛运用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争取到2022年,所有公共基础课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实现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并实现混合课程资源建设;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建设学校教科研团队。

11.推进专业标准和课程标准建设。至2022年修订完成开设专业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条件建设标准、评价体系。

12.深化“四级联动”技能大赛普惠运行体系。积极参与市技能大赛,坚持公益性、普惠性、开放性、常态性原则,将技能训练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实现“赛教融合”、“赛训融合”,实现专业全覆盖、学生全参与、赛场全开放。每年在全市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得至少一个一等奖。

13.建设高水平专业。不断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专业建设,积极创建示范、特色专业。至2021年,将新增康养休闲旅游服务专业,围绕5个重点专业建成休闲环保、医养健康、人工智能等3大专业群

(五)推进校企深度合作,深化产教融合

14.加强实训基地建设。争取政府支持,建设共享性的大型智能(仿真)安全生产实习培训基地。积极筹措资金,到2022年实现校内实习实训设备仪器总值新增300万左右,达到500万元以上,校内实训基地生均工位达到数0.5个。

15.搭建平台,发挥企业重要办学主体作用。主动与行业领先企业、科研院所联系,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就业创业、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

16.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强化科技成果转化。招聘企业技术研发骨干,建设校内研发基地和科研创新高技能人才工作室,鼓励教师参与技术创新、发明;推进创新实践教育,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输出。

17.创新开展“定岗轮调、匠心传承”现代学徒制工作。改进轮调式现代学徒制模式,根据不同行业和工作岗位技能要求,科学调减学生文化理论课学习时间,增加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时长。与国内高端知名企业及区域内企业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共建共育共赢共享。至2022年,60%以上的专业成为市级以上现代学徒制专业。

18.参与技能标准制定,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组织学校各专业积极申报1+X证书制度试点,到2022年,80%的专业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实施学分制改革,积极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工作。

(六)加强师资建设,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19.完善标准引领、校企联动下的“梯度式”师资建设模式。校企协同制定双师型教师培养标准,建立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和学校教师的双向流动渠道,实施层次“梯度式”培养。鼓励、支持专业课教师到生产第一线进行专业实践训练,原则上新入职教师企业见习时间不少于一年,其他教师每年到企业轮训不少于一个月。鼓励专业教师取得相关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证书、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或教育部组织的教师专业技能培训合格证等。至2022年,“双师型”占比达到30%以上。

积极招聘企业工程技术人员、高技能人才到校担任兼职教师,兼职教师达到专任教师的20-30%,建设引领专业教学模式改革的“双师型”教师创新团队。

20.开展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继续做好教师教学能力大赛工作,优化信息化教学团队人员构成,将教师教学能力研究列入常规教研工作,建立校赛、市赛大赛机制,“以赛促教”,切实提高学校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和教学能力,力争每年都有项目获得市赛一等奖,并实现2021年冲入省赛的目标。

(七)打造高质量职业培训,提升服务能力

21.深化“校政企行•多维驱动”机制,创新“校园+N(工业园、产业园、社区)”育训并举职业培训模式。加强与职业院校、政府部门及企业行业的合作,针对不同培养对象和专业种类,制定有效的育训方案。实施线上线下结合、课堂与产业园、社区结合,建立科学评价体系,建立培训征信系统,建立由校内外骨干教师和企业、科研机构专家等组成的跨界、跨区、跨域的教学团队,面向在岗职工、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残疾人等开展职业技能提升、劳动力转移、安全生产等培训。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发挥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成立以学校校长乔星明为组长,党委书记谢更新,副校长张先琼、秘靖宇为副组长,其他校级领导为成员的学校创新发展规划领导小组;成立以各校级领导为组长,所分管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新发展实施小组,对每年度工作任务进行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及完成期限等,全面实施学校高质量建设。规划实施领导小组下设建设办公室,负责提质培优高质量创新发展日常工作,统筹协调、指导、督查各项目建设情况。

(二)加大经费投入。积极争取市各级部门的支持,加大资金投入,保障教师培训、科研、课程改革及特色建设等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三)完善奖惩机制。提质培优高质量创新发展工作实行周计划、周总结、月计划、月总结、月度汇报,学期评价制度,保证项目建设实效和质量。教师节表彰中单独设立创新发展个人奖和集体奖,创新发展建设情况作为师德和年度考核优秀指标分配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中出现失误、延误、错误的行为,秉承客观、公正、合理、适度原则,进行责任追究。

(四)营造良好氛围。建设学校提质培优高质量创新发展专题网站、微信公众平台,创办学校提质培优高质量创新发展工作简报,并及时向市教育局建设情况。

返回列表
招生咨询
联系方式

电话:

0717-6566877 6566888

公众号二维码